辛夷枝上猫头鹰

很穷,希望大家用爱发电,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一个好猫头鹰,无害,一般不叨人。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持有国家一级爬墙运动员和特级间歇性神经错乱证书。

杂食,可逆,刷屏,偶尔拆和贵乱。
洁癖谨慎关注。

2020年3月读书笔记

憋不住了,浮出水面透气。

 

《尸检报告:一个殡葬师的手记》

没有用的冷知识增加了.jpg

获得了很多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需要获得的冷知识,比如英国的尸检程序和尸体腐烂过程,还有剪开人类的肋骨需要很大的力量以及尸检后的大脑不会放回头骨内部这种细节……以及当年讲后现代的老师原来不是为了杠我们而杠我们,“剂量造就毒药(sola dosis facit veneum)”原来确实是有毒理学依据的(……)作者有反复提到和人类学家合作,感觉应该是指隔壁生物人类学分支的同仁,本文科生有被莫名cue到。

这本书倒没有很让我想到《入殓师》,可能因为专业术语太多了,多少有点带你走进验尸间的真实故事这种纪录片画风;即使作者的视角尽可能地保留了人情味。不过看这种以某个职业从业者角度解说的书总让我觉得蛮好玩的,虽然理论上你知道那些一板一眼的职业身份背后都是有血有肉的活人,但真正看到ta们本人的时候那种有趣的冲突感还是让人很想会心一笑,本书给我的感觉大约就在两者之间,在科普和情感八卦间微妙地平衡着(?)

内含大量和遗体整理、丧葬习俗以及人体器官有关的冷知识科普,看完之后虽然也没有很想去做殡葬师,但是觉得挺有必要去签一份器官捐赠书……不过从科普来看,目测如果死的姿势不对,很多器官还是捐不掉就是了……

 

《人类酷刑简史》

没有用的冷知识又一次增加了.jpg

比上一本可怕得多,读它的95%的时间里我都在想我需要一双没有看过它的眼睛和一个没有看过它的脑子。作者建议在阅读过程中不要移情受刑人是非常有理有据的,可惜我看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彩图和使用说明过分详尽了,完全不需要这种冷知识呜呜呜!

人类在折磨同类这件事上花费的精力和想象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感觉如果把这些精力用在科研上现在已经走出地球殖民太空了的样子。而且这个锅甚至不能推到古代民智未开的头上,像作者引用的关塔那摩虐囚案例那样,事实证明无论时代、身份、文化和教育背景,只要创造出一个有动机且不会受到惩罚的环境,绝大部分人类都会做出令人难以相信的事情。

酷刑、折磨以及它们所制造的痛苦可以被用来制造恐惧和区别敌我,塑造出一个具体可见的‘危机’并将对方非人化。一旦做到这一步,那么对于这个已经被‘非人化’的‘东西’无论施加什么惩罚都看似是可以接受的了。人性和判断力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被逐渐磨去,习以为常地接受了原本不会接受的行为并视之为常态,比如虐囚,比如女巫搜捕。

“对世界上的惨状和不公熟视无睹助长了非人道行为的继续存在吗?熟视无睹能否被看做一种默认或者接受呢?是否真的如埃德蒙·伯克所说:‘恶人得胜的唯一条件就是好人袖手旁观’?倘若事实真的如此,……,您最好问问自己想站在哪一边。您最好问问自己:‘我想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您最好问问自己:‘我能对它做些什么事情?’”

 

《生命之书(How We Live)》

一个文科生受到了重击……

写作科普读作资料书,比起当科普读物看完就忘更适合放起来等待随时查阅的那种。每一章都以对器官/生理系统的科普开始,不知为什么,在看这些科普的同时我能感觉到刚读完的东西已经从我的大脑里流走了,就像完全没有读过一样……曾几何时我还是能记住科普的,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不科学。

像封面宣传词那样,这本书在试图向读者科普人类身体作为一套环环相扣的精密机器系统是如何运作的。想到在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这套无比复杂也无比精密的系统都在不停地工作以保证存活,同时允许个体的意识因此存续,的确让人非常惊叹,甚至有点理解神创论的科学家在想些什么:很难相信如果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神存在,这样精密但恰到好处(其实也并没有那么恰到好处)的系统怎么可能自行演化出来,这跟猴子打出了整篇莎士比亚有什么区别。

说到科学家,本书再次证明了科学也许没有意识形态,但科学家一定有。不知为什么,读生殖系统和子宫那两章总给我带来一种淡淡的不适,隐约能感到一种仿佛不存在又好像确实存在的男性视角……尽管从行文内容来看作者应该是支持女权的,但不知为何就是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可能从一开始就不能指望男性作者拥有(和我一样的)女性视角吧,是我太天真了……总之万物皆可打拳.jpg

 

《死亡之书(How We Die)》

和上一本是同个作家出品,这本的阅读体验要好很多,相对没有那么像是需要打上资料书tag等待查阅的参考文献了。

全书的讨论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即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终点,虽然从现在的技术发展来看是没有问题的陈述,不过总让我想到之前听过的一个观点:人类认为死亡是合理的并且是有意义的本质上是一种斯德哥尔摩的表现。因为无法避免,所以只能接受,并且为了能够接受它而给它赋予了意义。并不是某种庄严的宿命或者神圣的终点,为了第二天再次升起而落下的太阳。

不管怎么样吧,想要接受人就是会死这一点真的很难。无论支持哪种观点,可能就是没法回避对死亡的恐惧,尤其是对无尊严的死亡的恐惧。很多次没有真的把自杀计划付诸实施就是因为恐惧无尊严的死亡,包括剧烈的痛苦、无法自控和社会性死亡,比如阿尔茨海默症那一节就让我联想到了一些年龄比较大的长辈,他们的身体的确还比较健康,但是我认识的那些人本人从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存在了。如果要在这两者之间选择,现在的我宁愿选择生理性死亡……

看完之后的另一大感想就是安乐死势在必行,一人血书赶紧合法化。在大多数健康的年轻人比如我看来,像上面说的那样,宁肯选择有质量的生活和有尊严的死亡而不是不择手段延长‘生命’本身;不过对安乐死究竟道不道德的伦理争议大概还要持续很多年吧,生活不易,猫猫叹气。

 

《认识身体:探秘人体微宇宙》

这个月看的第四本科普书,没有用的冷知识再次增加了.jpg

对不起,除了作者写得蛮好看和有一部分有用的参考材料之外我实在是编不出什么读后感了,一定要再找出点什么说一下的话就是真的打算去登记器官捐赠,以及人类真的好容易死啊……

不过作为科普书来看这一本的内容要更丰富和全面,是按照人体的各个部分和器官的顺序来依次科普的,比起之前的几本相对更倾向于讲解而不是叙事。

当然看完讲解我也不会记得就是了。

我以前明明不是这样的!

 

《认识身体:永不停歇的变化》

本来以为会看到这个月的第五本资料干货合集,拆塑封的时候已经想要椎心泣血地质问亲友到底有什么想不开,为什么要一口气买五本生理医学科普……虽说蹭别人书看的我也没什么资格说话吧,但是连着看五本实在令人窒息。

不过就出我意料,这一本意外地还蛮好看的!相对之前的几本来讲,需要强行记忆不然看了跟没看一样的医疗知识干货更少一些,针对的主题也从生理医学稍微偏向了其他更小但也更有趣的题材,更偏重于人文性和哲学性的讨论,可读性高出不少。

性别一章提到了逆变性者,我学业不精,以前对这个领域完全没有了解,被这本书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并且书单里又多出了一万篇论文),青春期和更年期的两章也很有趣,作者提到在有的文化群体中更年期并不被视为一种疾病,而是女性从生育的重负和被污名化的月经中解脱出来的标志,被认为是值得庆祝的;跨文化研究也证明相比美国女性,其他文化的女性由于更年期所遭受到的生理折磨要更少。所以‘更年期综合征’的存在从多大程度上是由厌女文化和社会共同建构出来的,多大程度上是真实存在的苦恼仍然有待讨论。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也不能排除部分文化群体中女性报告痛苦较少是因为女性已经习惯于忍耐生理上的痛苦了。

这一类研究就很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青春期到底有多大程度上是miscommunication和研究者的先入为主已经难以考证了……堪称人类学史上一大迷案,不过人类学田野的无法再现和模糊性也是学科本身的有趣之处。


评论(4)
热度(20)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辛夷枝上猫头鹰 | Powered by LOFTER